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發病者稱老年性癡呆。
- 目錄
-
1.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阿爾茨海默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阿爾茨海默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4.阿爾茨海默病應該如何預防
5.阿爾茨海默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阿爾茨海默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常規方法
1.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是一組異質性疾病,在多種因素(包括生物和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發病。從目前研究來看,該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說多達30余種,如家族史、女性、頭部外傷、低教育水平、甲狀腺病、母育齡過高或過低、病毒感染等。下列因素與該病發病有關:
1、家族史
絕大部分的流行病學研究都提示,家族史是該病的危險因素。某些患者的家屬成員中患同樣疾病者高于一般人群,此外還發現先天愚型患病危險性增加。進一步的遺傳學研究證實,該病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基因所致。最近通過基因定位研究,發現腦內淀粉樣蛋白的病理基因位于第21對染色體。可見癡呆與遺傳有關是比較肯定的。
與阿爾茨海默病(AD)有關的遺傳學位點,目前已知的至少有以下4個:早發型AD基因座分別位于2l、14、1號染色體。相應的可能致病基因為APP、S182和STM-2基因。遲發型AD基因座位于19號染色體,可能致病基因為載脂蛋白E(APOE)基因。
2、一些軀體疾病
如甲狀腺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癲癇等,曾被作為該病的危險因素研究。有甲狀腺功能減退史者,患該病的相對危險度高。該病發病前有癲癇發作史較多。偏頭痛或嚴重頭痛史與該病無關。不少研究發現抑郁癥史,特別是老年期抑郁癥史是該病的危險因素。最近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認為,除抑郁癥外,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癥和偏執性精神病也有關。曾經作為該病危險因素研究的化學物質有重金屬鹽、有機溶劑、殺蟲劑、藥品等。鋁的作用一直令人關注,因為動物實驗顯示鋁鹽對學習和記憶有影響;流行病學研究提示癡呆的患病率與飲水中鋁的含量有關。可能由于鋁或硅等神經毒素在體內的蓄積,加速了衰老過程。
3、頭部外傷
頭部外傷指伴有意識障礙的頭部外傷,腦外傷作為該病危險因素已有較多報道。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提示嚴重腦外傷可能是某些該病的病因之一。
4、其他
免疫系統的進行性衰竭、機體解毒功能削弱及慢病毒感染等,以及喪偶、獨居、經濟困難、生活顛簸等社會心理因素可成為發病誘因。
2.阿爾茨海默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阿爾茨海默病可并發感染、吸入性肺炎、褥瘡等疾病,其具體并發癥狀如下所述。
1、飲食過度或不足,引起胃腸道出血,甚至穿孔。
2、水電解質紊亂。
3、因吞咽困難,易并發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4、長期臥床易發生褥瘡、便秘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5、外傷或骨折。
6、大、小便失控,易致泌尿道感染。
3.阿爾茨海默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阿爾茨海默病起病緩慢或隱匿,病人及家人常說不清何時起病。多見于70歲以上(男性平均73歲,女性為75歲)老年,少數病人在軀體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癥狀迅速明朗化。女性較男性多(女:男為3:1)。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下降、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下降。根據認知能力和身體機能的惡化程度分成三個時期。
1、第一階段(1~3年)
為輕度癡呆期。表現為記憶減退,對近事遺忘突出;判斷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對事件進行分析、思考、判斷,難以處理復雜的問題;工作或家務勞動漫不經心,不能獨立進行購物、經濟事務等,社交困難;盡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對新的事物卻表現出茫然難解,情感淡漠,偶爾激惹,常有多疑;出現時間定向障礙,對所處的場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對所處地理位置定向困難,復雜結構的視空間能力差;言語詞匯少,命名困難。
2、第二階段(2~10年)
為中度癡呆期。表現為遠近記憶嚴重受損,簡單結構的視空間能力下降,時間、地點定向障礙;在處理問題、辨別事物的相似點和差異點方面有嚴重損害;不能獨立進行室外活動,在穿衣、個人衛生以及保持個人儀表方面需要幫助;計算不能;出現各種神經癥狀,可見失語、失用和失認;情感由淡漠變為急躁不安,常走動不停,可見尿失禁。
3、第三階段(8~12年)
為重度癡呆期。患者已經完全依賴照護者,嚴重記憶力喪失,僅存片段的記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現緘默、肢體僵直,查體可見錐體束征陽性,有強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終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發癥。
4.阿爾茨海默病應該如何預防
阿爾茨海默病(AD)是老年中危害甚大的疾病之一,隨著人的壽命不斷提高亦日漸增長,對此病的預防對老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其具體預防措施如下所述。
一、一級預防:對AD的預防由于迄今為止病因未明,有些危險因素在病因中已提到過的,有些是可以預防和干預的,如預防病毒感染、減少鋁中毒、加強文化修養、減少頭外傷等。
二、二級預防:因AD確診困難,故需加強早期診斷技術,早期進行治療。定期檢查,并給予積極的治療是非常必要的。
三、三級預防:雖然AD的患者的認知功能減退,但仍應盡量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日常活動,包括腦力和體力活動,尤其是早期患者,盡可能多的活動可維持和保留其能力,如演奏樂器、跳舞、打牌、打字和繪畫等,都有助于病人的生活更有樂趣,并有可能延緩疾病的進展。嚴重的癡呆患者也可對熟悉的社會生活和熟悉的音樂起反應。
四、具體做法
1、要從心理、性格、飲食營養、空氣質量等內外環境因素等方面加強預防。其中心理因素特別重要,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保證心理和精神狀態的平衡。
2、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3、要注意鍛煉身體并持之以恒,并要動靜結合,勞逸結合,如琴棋書畫、垂釣出游等。
4、對于絕經后的婦女,在更年期早期就要在婦科醫生指導下進行雌激素十孕酮替代治療,雌激素+孕酮替代治療能保護內皮功能,比單獨用雌激素的效果更好。
5、男性從壯年開始,應在中醫指導下應用適量的滋陰補腎的中草藥(食療或藥療),以增加雄激素分泌,通過調節內分泌激素平衡,保護內皮功能。
6、應用抗氧化劑,諸如銀杏制劑、維生素C和E、β-胡蘿卜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借以對抗氧自由基的堆積。
7、應用葉酸、維生素B6和B12等促進同型半胱氨酸代謝的藥物。
8、應用抗炎制劑,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9、攝食富含L-精氨酸,少含甲硫氨酸的食物,諸如各種堅果類、黑芝麻、黑豆、燕麥等。
以上措施,能夠起到預防和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發生和發展的作用,對于早、中期患者可能有減輕癥狀的功效。
5.阿爾茨海默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阿爾茨海默病(AD)的檢查包括神經心理學測驗、血液學檢查、神經影像學檢查、腦電圖、腦脊液和基因檢測。其具體檢查方法如下所述。
一、神經心理學測驗
1、簡易精神量表(MMSE) 內容簡練,測定時間短,易被老年接受,是目前臨床上測查本病智能損害程度最常見的量表。該量表總分值數與文化教育程度有關,若文盲≤17分;小學程度≤20分;中學程度≤22分;大學程度≤23分,則說明存在認知功能損害。應進一步進行詳細神經心理學測驗包括記憶力、執行功能、語言、運用和視空間能力等各項認知功能的評估。如AD評定量表認知部分(ADAS-cog)是一個包含11個項目的認知能力成套測驗,專門用于檢測AD嚴重程度的變化,但主要用于臨床試驗。
2、日常生活能力評估 如日常生活能力評估(ADL)量表可用于評定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損害程度。該量表內容有兩部分:一是軀體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即測定病人照顧自己生活的能力(如穿衣、脫衣、梳頭和刷牙等);二是工具使用能力量表,即測定病人使用日常生活工具的能力(如打電話、乘公共汽車、自己做飯等)。后者更易受疾病早期認知功能下降的影響。
3、行為和精神癥狀(BPSD)的評估 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行為病理評定量表(BEHAVE-AD)、神經精神癥狀問卷(NPI)和Cohen-Mansfield激越問卷(CMAI)等,常需要根據知情者提供的信息基線評測,不僅發現癥狀的有無,還能夠評價癥狀頻率、嚴重程度、對照料者造成的負擔,重復評估還能監測治療效果。Cornell癡呆抑郁量表(CSDD)側重評價癡呆的激越和抑郁表現,15項老年抑郁量表可用于AD抑郁癥狀評價。而CSDD靈敏度和特異性更高,但與癡呆的嚴重程度無關。
二、血液學檢查
主要用于發現存在的伴隨疾病或并發癥、發現潛在的危險因素、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癡呆。包括血常規、血糖、血電解質,血電解質包括血鈣、腎功能和肝功能、維生素B12、葉酸水平、甲狀腺素等指標。對于高危人群或提示有臨床癥狀的人群應進行梅毒、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伯氏疏螺旋體血清學檢查。
三、神經影像學檢查
1、結構影像學:用于排除其他潛在疾病和發現AD的特異性影像學表現。
頭CT(薄層掃描)和MRI(冠狀位)檢查,可顯示腦皮質萎縮明顯,特別是海馬及內側顳葉,支持AD的臨床診斷。與CT相比,MRI對檢測皮質下血管改變(例如關鍵部位梗死)和提示有特殊疾病(如多發性硬化、進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統萎縮、皮質基底節變性、朊蛋白病、額顳葉癡呆等)的改變更敏感。
2、功能性神經影像:如正電子掃描(PET)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可提高癡呆診斷可信度。
18F-脫氧核糖葡萄糖正電子掃描(18FDG-PET)可顯示顳頂和上顳/后顳區、后扣帶回皮質和楔前葉葡萄糖代謝降低,揭示AD的特異性異常改變。AD晚期可見額葉代謝減低。18FDG-PET對AD病理學診斷的靈敏度為93%,特異性為63%,已成為一種實用性較強的工具,尤其適用于AD與其他癡呆的鑒別診斷。
淀粉樣蛋白PET成像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技術,但目前尚未得到常規應用。
四、腦電圖(EEG)
AD的EEG表現為α波減少、θ波增高、平均頻率降低的特征。但14%的患者在疾病早期EEG正常。EEG用于AD的鑒別診斷,可提供朊蛋白病的早期證據,或提示可能存在中毒-代謝異常、暫時性癲癇性失憶或其他癲癇疾病。
五、腦脊液檢測
1、腦脊液細胞計數、蛋白質、葡萄糖和蛋白電泳分析:血管炎、感染或脫髓鞘疾病疑似者應進行檢測。快速進展的癡呆患者應行14-3-3蛋白檢查,有助于朊蛋白病的診斷。
2、腦脊液β淀粉樣蛋白、Tau蛋白檢測:AD患者的腦脊液中β淀粉樣蛋白(Aβ42)水平下降(由于Aβ42在腦內沉積,使得腦脊液中Aβ42含量減少),總Tau蛋白或磷酸化Tau蛋白升高。研究顯示,Aβ42診斷的靈敏度86%,特異性90%;總Tau蛋白診斷的靈敏度81%,特異性90%;磷酸化Tau蛋白診斷的靈敏度80%和特異性92%;Aβ42和總Tau蛋白聯合診斷AD與對照比較的靈敏度可達85%~94%,特異性為83%~100%。這些標記物可用于支持AD診斷,但鑒別AD與其他癡呆診斷時特異性低(39%~90%)。目前尚缺乏統一的檢測和樣本處理方法。
六、基因檢測
可為診斷提供參考。淀粉樣蛋白前體蛋白基因(APP)合早老素1、2基因(PS1、PS2)突變在家族性早發型AD中占50%。載脂蛋白APOE4基因檢測可作為散發性AD的參考依據。
6.阿爾茨海默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易發生營養不良和體重下降,因此營養不良的改善和體重的維持對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很重要的方面。
1、多次少量進食。攝入相同計量的食物,每天進食5~6次比3次要容易的多。
2、日常補足維生素和礦物質。
3、液體食物供給可能更有效。在做任何膳食更改變化前需要咨詢醫生。
4、吃一系列不同種類的食物。
5、通過平衡運動和飲食,保持適宜的體重。
6、低脂、低膽固醇飲食。
7、限制糖的攝入。
8、調節飲食中鹽的含量。
7.西醫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常規方法
阿爾茨海默病(AD)的治療一藥物治療為主,其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所述。
一、對癥治療的目的是控制伴發的精神病理癥狀。
1、抗焦慮藥 如有焦慮、激越、失眠癥狀,可考慮用短效苯二氮卓類藥,如阿普唑侖、奧沙西泮(去甲羥安定)、勞拉西泮(羅拉)和三唑侖(海樂神)。劑量應小且不宜長期應用。警惕過度鎮靜、嗜睡、言語不清、共濟失調和步態不穩等副作用。增加白天活動有時比服安眠藥更有效。同時應及時處理其他可誘發或加劇病人焦慮和失眠的軀體病,如感染、外傷、尿潴留、便秘等。
2、抗抑郁藥 AD病人中約20%~50%有抑郁癥狀。抑郁癥狀較輕且歷時短暫者,應先予勸導、心理治療、社會支持、環境改善即可緩解。必要時可加用抗抑郁藥。去甲替林和地昔帕明副作用較輕,也可選用多塞平(多慮平)和馬普替林。近年來中國引進了一些新型抗抑郁藥,如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帕羅西汀(賽樂特)、氟西汀(優克、百優解),口服;舍曲林(左洛復),口服。這類藥的抗膽堿能和心血管副作用一般都比三環類輕。但氟西汀半衰期長,老年宜慎用。
3、抗精神病藥 有助控制病人的行為紊亂、激越、攻擊性和幻覺與妄想。但應使用小劑量,并及時停藥,以防發生毒副反應。可考慮小劑量奮乃靜口服。硫利達嗪的體位低血壓和錐體外系副作用較氯丙嗪輕,對老年病人常見的焦慮、激越有幫助,是老年常用的抗精神病藥之一,但易引起心電圖改變,宜監測心電圖。氟哌啶醇對鎮靜和直立性低血壓作用較輕,缺點是容易引起錐體外系反應。
近年臨床常用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利培酮、奧氮平等,療效較好。心血管及錐體外系副作用較少,適合老年病人。
二、益智藥或改善認知功能的藥
目的在于改善認知功能,延緩疾病進展。這類藥物的研制和開發方興未艾,新藥層出不窮,對認知功能和行為都有一定改善,認知功能評分也有所提高。按益智藥的藥理作用可分為作用于神經遞質的藥物、腦血管擴張劑、促腦代謝藥等類,各類之間的作用又互有交叉。
1、作用于神經遞質的藥物 膽堿能系統阻滯能引起記憶、學習的減退,與正常老年的健忘癥相似。如果加強中樞膽堿能活動,則可以改善老年的學習記憶能力。因此,膽堿能系統改變與AD的認知功能損害程度密切相關,即所謂的膽堿能假說。擬膽堿治療目的是促進和維持殘存的膽堿能神經元的功能。這類藥主要用于AD的治療。
2、腦代謝復活藥物 此類藥物作用較多而復雜,主要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皮質細胞對氧、葡萄糖、氨基酸和磷脂的利用,促進腦細胞的恢復,改善功能腦細胞,從而達到提高記憶力目的。